經營火鍋絕招/小細節大關鍵
火鍋餐廳越開越多,有人大發利市,有人門可羅雀,為什麼?雖然原因很多,不可一概而論,但是有一個角度必定能擄獲更多消費者芳心,積累更多回頭客,當然也更能輕易的大發利市。
從消費者角度出發,推出兼具美味與養生的火鍋餐點
吃火鍋雖然過癮,但能兼顧到顧客健康的火鍋餐廳卻少之又少。就從中醫角度,認為火鍋食用過量容易引起火熱之邪,也就是俗稱的「上火」。火鍋餐飲僅需在細節上注意些,也能有效將火鍋的「火」降到最低。
沾醬要講究
- 盡可能以蔥、薑、蒜做沾醬,所謂「吃好蔥薑蒜,病痛少一半」,巧用蔥姜蒜還能祛病養生。
- 如果涮火鍋時搭配的海鮮類菜品比較多,沾醬就盡量不要再選擇有海鮮食材的,以免導致嘌呤過高。
- 含辣椒油、香油的沾醬脂肪含量較高,高血脂人群不適宜。
- 芝麻醬則比較適合胃腸不好的人。
- 辣椒醬、豆瓣醬中的鹽分偏高,高血壓人群不適合,建議用醋、薄鹽醬油調配的沾醬代替。
吃火鍋的涮菜順序
從健康的角度出發,吃火鍋應該先素後葷,並且最好先涮山藥、南瓜,接著放綠色蔬菜,最後才放肉類。
這是因為山藥和南瓜中含有大量的「抗性澱粉」,熱量較低、吃下之後會比較有飽足感,兼具主食和蔬菜的功效,可說是瘦身良伴唷。涮肉前吃些澱粉類食物一方面能保護腸胃,因為火鍋一般味道較刺激,會傷腸胃,而山藥和南瓜中豐富的抗性澱粉能在胃腸內形成黏膜,保護腸胃免受傷害。
另外一方面,先吃澱粉類食物可以增強飽足感,減少吃肉和海鮮的量,同時還能避免先吃肉帶來的蛋白質浪費。山藥和南瓜中還含有大量的膳食纖維,能減少身體對脂肪和膽固醇的吸收。
吃火鍋別燙傷
口腔、食道和胃黏膜一般只能耐受50-60℃,而火鍋湯底溫度可高達120℃,食物涮熟即入口,很容易燙傷。
享用火鍋可搭配沾醬或小碟,如芝麻醬、蒜香油、蔥、薑、蒜等,小碟最大的好處就是能降低食物溫度,並有清熱祛火的作用。吃火鍋時先把涮熟的食物撈出,放在小碟里降溫後再入口,不要急著吃滾燙的食物,不燙著也就不上火了。
吃火鍋有時間限制嗎?
火鍋涮煮的時間超過40分鐘,火鍋湯底亞硝酸鹽的增加會越明顯,過量的亞硝酸鹽在體內有引起痛風、血尿酸、關節炎等風險,所以涮煮火鍋的時間不超過40分鐘,而享用火鍋的時間應控制在90分鐘內。吃火鍋盡可能喝頭湯不喝尾湯。
牛羊肉要適量
吃火鍋,少不了肉。人們都喜歡在吃火鍋時點牛、羊肉等,雖然這些肉類能驅寒暖身,有補腎作用,但都是大熱之品,應該根據自己的體質適當進食。與此同時,中醫認為,雞肉性溫,魚肉偏寒,可以選擇多用雞、魚肉代替燥熱的牛羊肉。唯夏天吃羊肉卻能達到補充體力的效果,因為羊肉屬於滋陰類食品,正所謂要陰陽均衡,春夏滋陰,秋冬壯陽。
搭配降火食材
吃火鍋時,可以搭配一些具有降火氣作用的蔬菜,如豆腐、白菜、冬瓜、苦瓜、竹筍、海帶、蓮藕等。豆腐可謂是吃火鍋的最佳伴侶,中醫認為,豆腐有益氣和中、生津潤燥、清熱解毒之效,在火鍋內適當放入豆腐,不僅能補充多種微量元素,而且還可發揮清熱瀉火、除煩止渴的作用。另外,在火鍋中加些蓮子(不去蓮子心),也有滋補強身、清心、瀉火的作用。
七上八下味更鲜?食物煮熟最關鍵
有人說:「涮牛肉七分熟涮十秒、豬肉全熟30秒、海鮮要吃新鮮不需太久毛肚……」到底對不對?吃火鍋最重要的是要把食物煮熟,切忌因追求嫩滑的口感而吃半生半熟的食物。尤其是肉類和海鮮,如果沒有完全煮熟,很有可能會有殘存的寄生蟲,食用後容易引起腸胃感染。
讓顧客衣服不帶有味道的小絕招
將1-2滴新鮮檸檬汁滴入水中,裝進化妝用的小噴霧瓶子裡,用來輕輕噴灑在衣服上,檸檬水的迅速蒸發可以幫顧客清除衣服上濃烈的火鍋味。
清油解膩讓顧客齒頰清爽的秘方
面對香氣四溢的火鍋忍不住想大快朵頤,但又怕熱量過高、油膩發胖怎麼辦?建議應從「益氣健脾、化痰利濕、消食導滯」著手,不妨喝杯山楂陳皮茶。《本草綱目》「山楂是消食類藥,味酸、甘、性微溫,對脾、胃、肝具有消食化積,活血散瘀的功效;陳皮味辛苦、性溫,入肺脾二經,有理氣、健脾、燥濕的作用,能消脂解膩。」享用火鍋後搭配山楂陳皮茶,就能夠達到非常不錯的去火功能,並且對胃腸不好的朋友也可以獲得不錯的清腸胃的作用。